English

张瑞德博士捐出遗体及眼角膜

1999-05-30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李丹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李丹)近日,记者从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了解到,不久前英年早逝的张瑞德博士捐献的遗体、眼角膜及所有器官已如其遗愿所述,无条件地用于医疗教学科研事业。当消息传到郑州、北京、南京、上海时,张瑞德博士生前好友纷纷称赞此举体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领一代风气之先,也实现了他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张瑞德博士1955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滑县农村,贫寒的生活使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1978年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之后,21年来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期间,张瑞德一直自甘淡泊,默默奉献,广受师生好评。1996年,正在广州暨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张瑞德突然被查出患了癌症,在经过手术和化疗后,他返校继续学习,1998年4月终于完成了12万字的博士论文《诗与非诗——关于艺术独立性与依存性关系之研究》,并于1998年7月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分到广东教育学院任副教授。12月3日,再次住院的张瑞德似乎意识到来日不多,便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无偿捐献遗体的遗嘱,随后跟妻子、母亲商量,得到她们的赞同。今年4月1日,连续昏睡几天的张瑞德突然精神很好,他请妻子扶自己坐起来,郑重其事地在信纸上写下遗嘱,并委托同学代办公证。4月2日,当广州天河公证处公证人员赶到医院时,弥留之际的张瑞德神志虽然清楚,但已经讲不出话来,只是以点头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遗愿。几个小时后,年仅43岁的张瑞德永别了人世。

张瑞德病危中亲笔写下的《我的遗愿》,内容如下:“我死后,一切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把眼角膜和其他有用器官、把遗体无条件捐给暨南大学医学院,作为科研教学参考对象使用,最好做成标本保存,让我为祖国医学作一点微薄贡献。”

这份简短的遗嘱,博士先后抄写三遍才工工整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据悉,我国每年有12万名眼疾患者需作眼角膜移植手术,而实际上因眼角膜缺乏,只有不到3000位患者走上手术台。另外,由于捐献遗体者太少,已影响到医学院校解剖课的教学质量。张瑞德博士的事迹近日不胫而走,仅暨南大学医学院就收到三位老教授办理的死后捐献遗体的公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